
- 索 引 号:XM00116-14-01-2025-065
- 备注/文号:厦住建综函〔2025〕66号
- 发布机构: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30
- 内容概述: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2035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孙桐林委员:
《关于加快智能建造应用发展,助力厦门建筑业焕新升级的建议》(第20252035号)收悉,由我局会同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随着智能建造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也面临着技术融合、人才转型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您在提案中提出加快智能建造应用发展,助力厦门建筑业焕新升级的建议,针对性强、措施明确清楚,与当前我市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实施思路高度契合,为我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我局接到提案后高度重视,围绕提案提出的“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建立智能建造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相关内容,会同各相关单位认真梳理在相关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推进情况,并提出今后推进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速试点示范,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技术
一是推动模块化建造、智能化施工。莲龙小学扩建项目,运用模块化建筑体系,仅6天就完成主体工程结构建设,施工质量有效提升,工期大幅缩短。厦门农商银行总部大厦项目,使用基于BIMBase的装配式设计软件,进行快速建模和预制构件参数化拆分,完成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深化出图,设计效率提升80%。二是分批次组织项目试点,多线融合多种应用场景,逐步推进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累计公布4批次合计61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择优遴选8个示范项目,在策划、设计、施工以及运维多个阶段实施智能建造技术。三是印发《厦门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支持装配式生产基地实施装备改造升级,推动使用机器人进行构配件生产;推广应用轻型造楼机革新传统施工工艺,为施工现场提供类工厂化作业环境;连续多年举办智能建造展览会,全面展示高端自研智能建造设备,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生产线等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四是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我局从公建、商住、保障房等领域全面发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步伐,2025年1-5月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45.8%,装配式建筑装修认定项目2个,筛选航空古地石广场等6个房建项目作为住宅装配化装修试点,促成项目落地见效。
(二)聚焦实践推广,持续丰富先进技术应用场景
一是用活智能化施工手段。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逐步替代“危、繁、脏、重”的施工作业。厦大海韵园二期等多个项目,应用智能塔吊、智能升降机等装备;厦门国际银行新总部大厦项目,应用外挂式自爬升塔吊,将传统爬升需占用2台塔吊50~72小时,缩短至仅占用1台塔吊8~15小时,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及安全性。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项目应用BIM5D管理平台进行BIM算量计价,消除40%预算外变更,项目整体计量计价周期缩短30%。二是厦门正逐步开展无人机智能巡检应用工作,支持建设用地全天候动态巡查。单台无人机单日巡查面积可达9000亩,高效替代人工巡查,大幅减少巡查盲区,显著提升监管效率。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项目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土方平衡规划,通过超低空倾斜摄影获取厘米级的测量精度并生成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结合地理模型信息分析进行土石方量快速计算,大幅领先人工计算效率。三是推广应用智能建造技术。新开工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政府投资房建项目,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尽用”。其中,BIM数字一体化设计和智慧工地平台作为必选项,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电梯、5G无人塔吊、造楼机等智能设备至少选择两项。选定厦门北高铁站交通综合配套工程等28个BIM“一模到底”试点项目。
(三)聚焦核心布局,促进智能建造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建立智能建造产业基地。遴选7个智能建造试点产业基地,研发应用焊接机器人、抹面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施工装备,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厦门安科、康柏机械生产的造楼机、智能升降机等产品已布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外市场。二是组建产业联盟。联合建设、设计、施工等超百家单位组建智能建造协会及联盟,建立全产业链资源共享库,推动标准共研与技术共生。构建智能建造发展体系。布局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数字设计、智慧运维产业,在金融、租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推动智能建造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会议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区,组建团队策划产业布局及招商清单,研究论证实施路径。组织项目考察招商,考察深圳、成都、苏州智能建造产业园,交流学习园区规划、产业链整合、运营管理等经验做法。目前已初步确定了产业园内公建配套设施的比例及建设方案,并逐步推进详规调整、农(林)转用、土地收储等前期工作。
(四)开展宣传培训,多措并举营造良好行业氛围
一是开展产业宣传。连续多年举办智能建造展览会、城市设计周、市区两级BIM技术应用大赛。展览会吸引建筑施工、信息软件、装备设备等近百家企业参展,展会专业观众超5万人次,现场促成30余项合作落地,涉及金额超4000万元。二是举办高端学者论坛。邀请丁烈云、毛志兵、李云贵、骆汉宾、李霆等院士专家,开展多场高端讲座,线上线下4000余人次参加,普及智能建造产业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产品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专题宣传和视频科普等方式,进行智能建造政策宣传、成果推广,营造出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展示,提升产业发展影响力。四是加快人才培育。推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设置智能建造等专业或教学方向。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已开设《智能建造导论》《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等相关课程。厦门大学与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建造实验室”,在实验室共建、科研课题联合申报等方面进行合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智能建造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政策引领作用不突出。尽管我市已出台多项智能建造扶持政策,但部分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未能有效落地。二是产业链条协同待完善。建筑机器人、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等生产企业匮乏,未能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三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供应相对不足。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更优标准加快政策配套。出台《厦门市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配套实施细则,通过明确技术应用标准、资金奖励核算规则、容积率优化机制等关键环节实施路径,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加速智能建造技术规模化应用。
二是推动翔安小光山智能建造产业园项目建设。联合市资源规划局、翔安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全面推进该项工作。打造集生产、研发、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区,精准招引数字设计、智能装备、智能装配等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建造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多元融合共育人才。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与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合作,联合培养智能建造攻关人才。组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联动厦门高校设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开发BIM建模、机器人操作等特色课程体系。开展智能建造技能竞赛,选拔培育产业工人创新团队,在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晋升等方面予以支持。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领导署名:黄山
联 系 人:郭宇胜
联系电话:13950027831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