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16-14-01-2025-066
  • 备注/文号:厦住建综函〔2025〕67号
  • 发布机构: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30
  • 内容概述: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99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99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6-30 17:10

民进界别活动小组:

  《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为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的建议》(第20251099号)由我局主办,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数据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市建筑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与转型阵痛,推进智能建造是破解当前困境,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市正积极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为行业破局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关键抓手与示范作用。提案围绕政策完善、产业集聚、基地建设等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对我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局高度重视,组织专题研究并会同相关部门逐条落实,通过政策优化、试点示范、产学研联动等举措,全力推进智能建造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政策引领,健全智能建造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政策配套。我市五部门联合印发《厦门市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府规〔2024〕7号),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明确奖励金额,强化试点财政资金支持。出台《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鼓励招投标活动中增设智能建造技术应用评审内容的通知》(厦住建建筑〔2024〕82号)、《关于贯彻执行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标准招标文件的通知》(厦住建建筑〔2025〕37号),要求满足一定规模的房建和市政类工程总承包项目,原则上应采用智能建造,并应在发包人要求中明确智能建造标准、增设智能建造业绩评分标准,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加强加快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和技术推广。各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调动各建筑行业企业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性,试点项目申报数量共计83个,申报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达百余项。

  二是优化评价规则。建筑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应用日益深化的市场需求,我市印发《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修订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评价指引的通知》(厦住建建筑〔2024〕118号),修订《关于印发厦门市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等评价指引(试行)的通知》(厦智建办〔2023〕3号),在评价指引总分120分的基础上,将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分项由6分提高至22分,加大建筑机器人在评价中的占比,鼓励试点申报项目积极应用建筑机器人。四批次61个试点项目,累计运用建筑机器人种类约88项。三是强化费用保障。《厦门市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一定规模政府投资房建项目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尽用”,明确BIM数字一体化设计和智慧工地平台技术为必选项,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电梯等技术至少选用两项,从项目前期策划阶段保障技术应用类型和需求;发布《厦门市建设工程智慧工地费用标准(试行)》(厦住建建筑〔2024〕24号)及外墙喷涂机器人、智能升降机等补充定额,系统性建立智慧化工地取费标准与智能建造技术计价体系。同时,在项目概算批复中保障试点项目BIM技术应用费用。2025年以来,已在新曦大道(新兜路-同禾大道段)综合管廊等项目列支BIM技术应用费用。

  (二)整合资源要素,完善数字智建服务体系

  一是整合产学研资源。2024年9月,市住建局推动建筑行业116家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组建厦门市智能建造产业协会,推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加强技术交流,深化协同发展。在市住建局引导下,协会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标准指引编制等工作,参与多种建筑机器人技术标准编制并申请立项;开展《厦门市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协会自成立以来,以试点企业、试点项目为展示载体,已承、协办6场展会、观摩和技术分享会等活动。分享会邀请到中建四局、中建三局、特房建工等央、国企龙头,进行智能建造领先技术分享,累计吸引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达千余人。各类活动加强行业前沿交流,促进技术碰撞。二是强化数字化链条。我市积极推动城市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翔安南部新城打通政府-行业-企业-项目的“四位一体”数据互联互通。推动特建投集团与汉阳市政合资成立特建投数产公司,开发厦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试点34个项目,接入177个监测设备。同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全过程BIM数字化平台研究,加强BIM技术助力数字化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模式。三是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我市制定《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城市治理”行动,加强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治理和智慧园区等场景的应用;积极推广BIM、CIM及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和智能建造全流程中的落地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

  (三)强化项目牵引,打造智能建造新质业态 

  一是打造产业集群载体。推选32家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施工总承包、部品部件生产、软件研发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试点培育;遴选7个智能建造试点产业基地,强化智能建造装备工业生产能力。通过试点培育,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增强企业交流合作,推动试点产业基地产品升级推广,壮大壮强产业集群。二是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深入调研,遴选项目,分批次组织项目试点,多线融合多种应用场景,逐步推进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累计公布4批次合计61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择优遴选8个示范项目,在策划、设计、施工以及运维多个阶段实施智能建造技术。其中,厦门新会展中心项目通过BIM“一模到底”节约工期约90天;翔安大桥项目钢箱梁桥面无人化集群施工合格率达99%以上;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中交白鹭西塔等项目,应用智能平台,整体缩短工期约10%。各试点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先行先试,应用成效显著。三是构建人才培育体系。我市邀请丁烈云、毛志兵等院士专家开展系列讲座,线上线下覆盖4000余人次,普及智能建造产业先进理念、技术,以高端讲座引领前沿认知。出台专家库管理办法,从设计、施工、软件等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遴选145名专家入库,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推动厦大、华大、厦理等高校以具体项目实施为基础(如厦大与中建四局共建“智能建造实验室”、华大与建发合诚共建“智慧城市建设与检测评估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推动厦大、华大等高校设置智能结构与城市更新、智慧建造与城市运维等专业或教学方向,并增设BIM应用、绿色建筑评估、智能建造管理等课程,累计培养行业紧缺人才近400名。指导特房建工、海迈科技、厦门技师学院等单位联合建设7个智能建造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开展BIM、机器人等培训,累计培育产业工人超万人次。联合智能建造产业协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等对接设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问题

  当前,发展智能建造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转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政策机制有待细化。激励行业技术创新的金融配套政策精准性不足,技术应用要求较为粗放,在系统性、标准化上有待完善。二是产业生态尚未成熟。全产业链条协同不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与施工运维环节衔接不强。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动力不足,产业集群效应未充分释放。三是人才结构存在短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装配式施工、智能设备操作等新型工种培训覆盖不足。四是信息化管理有待提升。数字平台种类繁多,数据接口不一致,监管需求有待厘清;平台设备租赁业务尚在策划阶段,未有根据监管、市场业务需求进行统筹优化。

  (二)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大力推动试点成果转化,聚力任务攻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加快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一是精准施策与标准完善。积极构建更为精准的激励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出台智能建造技术在各环节的技术应用要求,提升政策与标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强化生态协同与主体培育。强化政策、技术、示范协同推进,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服务质量,完善产业生态信息共享与流程衔接渠道。培育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集群,加速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与释放。三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与技能提升。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优化,引导协会高校联合,推动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产业工人聚焦智能设备操作、装配式建造等新型技术的技能培训机制,提升人才供给能力与整体素质。四是推动数字平台整合与业务优化。加快研究统一的数据接口与平台对接标准,引导构建集成化数字管理平台,支撑监管需求。加快租赁等业务模块落地实施,在运营模式、定价机制、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统筹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

  领导署名:黄山

  联 系 人:郭宇胜

  联系电话:13950027831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2025年6月27日